【惕厉的汉语大词典】在汉语中,“惕厉”一词虽不常见,但其含义深远,常用于表达一种警觉、谨慎、自我约束的态度。《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权威的汉语词汇工具书,对“惕厉”的解释不仅涵盖了字面意义,还延伸至文化、历史与文学语境中的使用。
一、
“惕厉”一词源于古代文献,意为“警惕、戒惧”,多用于形容人面对危险或责任时的严肃态度。在《汉语大词典》中,该词被归类为动词性词语,具有较强的书面色彩,常见于古文和正式文体中。其用法多与“自省”、“慎行”相关,体现出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此外,“惕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总体上保持了其核心含义:强调内在的警觉与自律。这一词语虽非现代常用词汇,但在文学、哲学、历史研究等领域仍有重要价值。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词性 | 含义 | 出处/用法 | 释义来源 |
惕厉 | tì lì | 动词 | 警惕、戒惧;谨慎、自省 | 多见于古文及文言文中,如《左传》《论语》等 | 《汉语大词典》 |
表示对自身行为的高度警觉 | 常用于描述士人或官员的自我要求 | ||||
强调道德修养与责任感 | 在儒家经典中体现较多 | ||||
有时也作“惕励”使用 | 古代文献中偶有变体 |
三、结语
“惕厉”虽不常出现在日常对话中,但其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自我修养和道德责任的重视。通过《汉语大词典》的记载,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背景。对于研究古代汉语、文学或思想史的人来说,“惕厉”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