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厉的词语意思】“惕厉”是一个较为文言化的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它由“惕”和“厉”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警觉、警惕与严肃、严厉之意。合起来,“惕厉”多用来形容人保持高度警觉、谨慎行事的态度,带有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的意味。
一、词语释义总结
汉字 | 拼音 | 本义 | 引申义 | 用法 |
惕 | tì | 警惕、戒备 | 表示对危险或错误的警觉 | 多用于形容人的警觉状态 |
厉 | lì | 严厉、严格 | 表示态度严肃、行为端正 | 多用于描述言行的严谨性 |
惕厉 | tì lì | 警惕而严肃 | 表示时刻保持警觉、自律的精神状态 | 多用于书面语或古文中 |
二、词语出处与用法举例
1. 《左传》: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虽未直接出现“惕厉”,但其精神与“惕厉”相近,强调人生不同阶段的自我警醒。
2. 《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体现了“惕厉”的精神内核,即每日反省、保持警觉。
3. 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惕厉”使用较少,但在正式写作、历史研究或文学评论中仍可见到。例如:“他始终以惕厉之心对待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说明 |
近义词 | 谨慎、警觉、自省 | 表达类似“惕厉”的含义 |
反义词 | 放纵、松懈、轻率 | 与“惕厉”形成对比,表示缺乏警觉或自律 |
四、总结
“惕厉”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主要表达一种警觉、自律、严谨的人生态度。虽然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历史或正式写作中仍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理解“惕厉”,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因疏忽而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