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厉的词语解释惕厉的词语解释是什么】一、
“惕厉”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书面语中,表示警惕、警戒的意思。它强调在面对可能的风险或责任时,需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自律。该词多用于描述人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或对某种情况的谨慎态度。
“惕厉”的结构由两个字组成:“惕”意为警惕、戒惧;“厉”则有严肃、严厉之意。两者结合,形成一种严肃而警醒的语义氛围。在现代汉语中,“惕厉”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学、历史或正式场合。
二、词语解释表格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用法 | 出处/示例 |
惕厉 | tì lì | 警惕、警戒,形容人保持高度警觉,不松懈 | 多用于书面语,表达自我约束或对风险的重视 | 《左传》中有相关用法;如:“居安思危,惕厉自持。” |
惕 | tì | 警惕、戒惧 | 常与“厉”连用 | 《尚书·大禹谟》:“儆戒无虞,慎厥初,惟厥终。” |
厉 | lì | 严肃、严厉、猛烈 | 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惕”搭配 | “厉行节约”、“厉声斥责” |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个人修养:
“为人处世当惕厉自省,不可懈怠。”
2. 管理监督:
“领导应惕厉下属,确保工作严谨落实。”
3. 历史文献:
“古人云:‘君子慎始,惕厉其心’,强调从一开始就应保持警觉。”
四、结语
“惕厉”虽不是日常高频词汇,但在特定语境下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慎独”“自律”的精神内核,适用于需要强调警觉性与责任感的场合。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词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