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文言文断句】“乐不思蜀”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讲述的是刘禅在亡国之后仍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故事,常用来比喻人忘记故土、沉溺于眼前的安逸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典故,我们首先对原文进行正确的文言文断句,并结合其含义进行总结分析。
一、原文与断句
原文如下:
> “司马昭问曰:‘颇思蜀否?’
> 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断句如下:
原文 | 断句 |
司马昭问曰 | 司马昭 / 问曰 |
颇思蜀否 | 颇思 / 蜀否 |
刘禅曰 | 刘禅 / 曰 |
此间乐 | 此间 / 乐 |
不思蜀 | 不思 / 蜀 |
二、
这段文字出自《三国志》,讲述的是魏国权臣司马昭在宴会上问蜀汉后主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表明他已完全适应了魏国的生活,不再怀念故国。
从历史角度来看,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虽无大作为,但能保全性命,也体现出一定的生存智慧。然而,“乐不思蜀”更多是被用来批评一个人缺乏远见和责任感,只顾眼前享乐,忘却本心。
三、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典故背景 | 刘禅亡国后仍安于现状,不思复国 |
原文 | 司马昭问曰:“颇思蜀否?”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正确断句 | 司马昭 / 问曰 / 颇思 / 蜀否 / 刘禅 / 曰 / 此间 / 乐 / 不思 / 蜀 |
成语含义 | 比喻沉溺于眼前的安逸,忘却故土或初心 |
历史评价 | 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存智慧,有人批评其缺乏气节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乐不思蜀”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描述,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象征。它提醒人们,在享受当下时,也应保持对过去的记忆与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