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阼席的词语意思】“阼席”是一个较为文言化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它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与礼仪、权力象征或尊贵地位相关。以下是对“阼席”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释义
阼席,读音为 zuò xí,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主要出现在儒家礼仪或帝王相关的典籍中。其基本含义如下:
1. 指帝王登基时所坐的位置:
“阼”原意为台阶,古代帝王登基时,需从东阶(阼阶)升堂,因此“阼”引申为帝王之位。“席”即座位,合起来“阼席”即指帝王登基时所坐的座位,象征皇权正统。
2. 泛指君主或尊贵者的座位:
在某些情况下,“阼席”也可泛指君主或重要人物的座位,带有尊贵和权威的意味。
3. 在祭祀或礼仪中使用:
在一些古代祭祀仪式中,“阼席”也用于指代主祭者或主持者的座位,体现其地位和职责。
二、词语出处
出处 | 内容 | 说明 |
《礼记·曲礼上》 | “天子适诸侯,必舍于祖庙,而布政于群臣,示尊也。……阼席。” | 记载了天子在诸侯国的礼仪,提到“阼席”,表示天子的座位。 |
《汉书·王莽传》 | “大司马董忠等奏曰:‘……宜立安汉公为太傅,以辅成帝,使天下知陛下有子,明德不绝,以安天下。’于是乃拜安汉公为太傅,居摄,行天子事,如周公故事,以天子之礼冠冕,乘朱轩,驾四马,设六官,置三公,封爵赐土,……至于阼席,皆如天子。” | 王莽摄政时期,使用“阼席”来象征其代行皇权的地位。 |
《后汉书·礼仪志》 | “皇帝即阼,百官陪位。” | 表示皇帝登基后,百官列队陪侍于阼席之前,体现礼仪庄重。 |
三、现代用法与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阼席”已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在古文研究、历史文献分析或文学创作中。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象征皇权正统:在古代政治文化中,“阼席”是皇权合法性的象征。
- 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国家礼仪中,“阼席”是重要的位置标识。
- 文学与历史研究中的关键词:常被学者用于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议题。
四、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阼席 |
拼音 | zuò xí |
基本含义 | 古代帝王登基时所坐的座位;象征皇权正统 |
引申义 | 君主或尊贵者的座位;礼仪中的重要位置 |
出处 | 《礼记》《汉书》《后汉书》等古代文献 |
现代用法 | 多见于古文研究、历史文献分析及文学作品中 |
文化意义 | 象征皇权、礼仪制度、政治合法性 |
综上所述,“阼席”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古代政治与礼仪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结构与权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