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节原文和译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在后世广为流传。其中《寒食帖》是他创作的一篇极具代表性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谷时的情感状态。本文将对苏轼的《寒食节》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与情感。
一、原文
《寒食帖》(节选)
> 寒食而日,春色无多,风雨如晦。
> 草木无情,尚知荣枯;人情有识,岂无悲欢?
> 余自黄州贬所,迁至汝州,行路千里,心事万重。
> 每念及此,未尝不黯然神伤。
> 然则天地之间,自有常理,岂可因一时之困,而失其本心?
二、译文
> 寒食节这一天,春天的景色已经不多了,风雨交加,天色昏暗。
> 草木没有感情,尚且知道兴衰变化;人是有思想的,怎能没有喜怒哀乐?
> 我从黄州被贬到汝州,一路奔波千里,心中积压着无数感慨。
> 每次想到这些,都不禁感到悲伤。
> 然而天地之间,自有其运行的道理,怎能因为一时的困境,就失去自己的本心呢?
三、总结与分析
苏轼在《寒食帖》中通过描绘寒食节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自己在仕途受挫后的内心苦闷。但他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体现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种“虽处逆境而不改其志”的态度,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
四、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寒食而日,春色无多,风雨如晦。 | 寒食节这一天,春天的景色已经不多了,风雨交加,天色昏暗。 |
草木无情,尚知荣枯;人情有识,岂无悲欢? | 草木没有感情,尚且知道兴衰变化;人是有思想的,怎能没有喜怒哀乐? |
余自黄州贬所,迁至汝州,行路千里,心事万重。 | 我从黄州被贬到汝州,一路奔波千里,心中积压着无数感慨。 |
每念及此,未尝不黯然神伤。 | 每次想到这些,都不禁感到悲伤。 |
然则天地之间,自有常理,岂可因一时之困,而失其本心? | 然而天地之间,自有其运行的道理,怎能因为一时的困境,就失去自己的本心呢? |
五、结语
《寒食帖》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明,正如苏轼所言:“天地之间,自有常理。”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