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模棱两可”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说话或做事态度不明确、含糊不清,既不支持这一方,也不反对那一方,表现出一种左右摇摆、立场不明的态度。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出处 | 含义 |
模棱两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 | 形容态度不明确,含糊其辞,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或表态 |
二、成语来源
“模棱两可”最早出自唐代史书《旧唐书·苏味道传》。苏味道是唐朝的一位官员,以处事圆滑、不明确表态著称。他常常在处理政务时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既不完全支持某一方,也不完全反对,因此被后人用来形容这种不明确、不坚定的态度。
三、成语用法与例句
使用场景 | 例句 |
描述说话含糊 | 他在会议上对这个问题一直模棱两可,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
描述态度不坚定 | 她对这件事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让人难以捉摸。 |
描述决策犹豫 | 这个决定太重要了,不能模棱两可,必须尽快做出选择。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优柔寡断 |
反义词 | 明确表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
五、总结
“模棱两可”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用来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不愿表明态度、回避问题的人。它强调的是态度的模糊性和缺乏决断力。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虽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是必要的,但过于模棱两可往往会导致误解和信任危机。因此,在沟通和决策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模棱两可、成语解释、出处、用法、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