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词语解释】“尚书省”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机构,尤其在隋唐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中央政府的核心部门之一,承担着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等职责。为了更好地理解“尚书省”的含义及其相关术语,以下将从基本概念、职能分工及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并辅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基本概念
尚书省是古代中国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但真正形成制度化运作是在隋唐时期。其名称源于“掌书”之意,即负责起草和传达皇帝诏令、管理文书档案等事务。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为“三省”,共同构成唐代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二、主要职能
尚书省的主要职责包括:
1. 起草诏令:根据皇帝旨意或大臣建议,起草各类诏书、敕令。
2. 执行政令:将朝廷决策落实到地方,监督各地官员执行情况。
3. 管理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行政事务。
4. 参与决策:虽无最终决策权,但在重大国事上提出建议,影响朝政走向。
三、历史演变
- 汉代:尚书最初为少府属官,负责文书工作,地位较低。
- 魏晋南北朝:尚书省逐渐发展为中央行政核心,设立尚书令、左右仆射等职。
- 隋唐: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与中书、门下共治国政,形成“三省六部制”。
- 宋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加强,尚书省逐渐被削弱,职能被其他机构所取代。
四、相关术语解释
术语 | 含义 |
尚书省 |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起草诏令、执行政令、管理六部等事务。 |
六部 | 尚书省下属的六个部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中书省 | 负责起草皇帝诏令,与尚书省、门下省共同构成“三省”。 |
门下省 | 负责审议诏令,对中书省拟订的诏令进行审核。 |
尚书令 | 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唐代常由宰相兼任。 |
左右仆射 | 尚书省副长官,协助尚书令处理日常事务。 |
五、总结
尚书省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行政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也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的组织结构与权力分配方式。通过对其职能、历史演变及相关术语的梳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如需进一步探讨某一具体历史时期或部门职能,可继续补充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