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冠求去是什么意思】“挂冠求去”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官员辞官归隐、主动离开官场的行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官员在离职时,将官帽(冠)摘下并挂在一边,表示不再担任官职,以此表达对仕途的厌倦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挂冠求去 |
| 拼音 | guà guān qiú qù |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 含义 | 官员辞官归隐,主动离开官场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遂挂冠而去。”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古代士大夫或官员因不满现实而辞官归隐 |
| 近义词 | 退隐山林、辞官归隐、挂印而去 |
| 反义词 | 留任不辞、久居官位、安于仕途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挂冠求去”最早见于《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时期一位名叫王符的官员,因不满朝政腐败,选择辞官归隐。他将官帽摘下,挂在一边,表示不再为官。此后,“挂冠求去”逐渐成为一种象征,代表士人追求清高、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
在古代文人中,这种行为常被视为有气节、有操守的表现,尤其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期更为常见。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等,也曾有过类似的思想和行为。
三、现代意义与使用场景
在现代,“挂冠求去”虽然不再用于实际的官场辞官,但依然保留了其象征意义,多用于文学作品、历史研究或对古代文化的一种追忆。它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或是对现实体制的不满。
此外,在一些影视作品、小说或历史剧中,也常出现“挂冠求去”的情节,以表现人物的个性与精神追求。
四、总结
“挂冠求去”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清高、隐逸的推崇。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这一成语的实际含义,但它仍然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人物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