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为什么叫宛陵】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皖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素有“江南诗乡”之称。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宣城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别称——“宛陵”。那么,宣城为什么叫“宛陵”呢?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一、历史沿革:名称来源
宣城古称“宛陵”,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设立宛陵县,属丹阳郡。此后,宛陵作为地名长期存在,成为宣城地区的代称。
- 秦朝:设宛陵县,属鄣郡。
- 汉代:为丹阳郡所辖,称宛陵。
- 三国时期:吴国在此设宣城郡,但“宛陵”仍为地方俗称。
- 隋唐以后:随着行政区域调整,“宛陵”逐渐演变为宣城的别称。
二、地理特征:山川形胜
“宛陵”之名,也与宣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宛”字意为“曲折、弯曲”,“陵”指山丘或高地。宣城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境内多山,地势起伏,河流纵横,符合“宛陵”的地理特征。
项目 | 内容 |
地理位置 | 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
地形特征 | 丘陵为主,山河交错 |
河流 | 青弋江、水阳江等穿境而过 |
山脉 | 天目山、九华山余脉 |
三、文化背景:诗词之乡
宣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李白、杜牧、韦应物等著名诗人曾在此留下诸多诗篇。其中,“宛陵”一词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成为宣城的文化符号。
- 李白曾在《宣城送友人》中写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韦应物有诗云:“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宣城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宛陵”作为文化地名的历史积淀。
四、现代称呼:为何不再用“宛陵”
虽然“宛陵”是宣城的古老名称,但在现代行政划分中,已不再使用这一名称。主要原因包括:
1. 行政统一: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宣城成为正式地名,更便于管理和识别。
2. 语言简化:现代汉语中,“宛陵”一词较为生僻,不易传播。
3. 文化传承:尽管“宛陵”不再作为官方名称,但其文化意义依然被保留,成为宣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名称来源 | 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宛陵县 |
地理特征 | 丘陵地形,山河交错,符合“宛陵”含义 |
文化背景 | 历代文人墨客常以“宛陵”入诗,成为文化象征 |
现代称呼 | “宛陵”已不作正式名称,但仍是历史与文化符号 |
历史演变 | 从秦汉到隋唐,历经多次行政调整,最终定为“宣城” |
综上所述,“宛陵”不仅是宣城的历史别称,更是其地理、文化与历史的缩影。虽然如今“宛陵”已不再是官方名称,但它仍然承载着宣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值得我们去了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