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死而后已的基础解释

2025-08-10 07:00:37

问题描述:

死而后已的基础解释,真的撑不住了,求给个答案吧!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0 07:00:37

死而后已的基础解释】“死而后已”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死而后已,不亦悲乎!”原意是指人到死才停止努力或工作。后来引申为一个人为了理想、事业或责任,直至生命终结都不放弃,表现出极强的毅力和奉献精神。

这个成语常用于赞扬那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人,强调一种至死不渝的精神状态。在现代社会中,“死而后已”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项工作的执着与投入,尽管可能面临困难或危险,仍然不轻言放弃。

一、基础解释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死而后已
出处 《后汉书·王符传》
原意 人到死才停止努力或工作
引申义 坚持不懈、至死不渝的精神
使用场景 赞扬奉献精神、责任感、毅力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同义词 坚持不懈、鞠躬尽瘁、至死方休
反义词 半途而废、知难而退、中途而止

二、拓展理解

“死而后已”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责任的担当。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都以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一成语的生动体现。

在今天,“死而后已”虽然不再强调字面意义上的“死亡”,但依然传递着一种执着与坚守的价值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哪怕付出巨大代价,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使用建议

- 在写作中使用此成语时,需结合上下文,确保语义准确。

- 不宜用于描述负面事件,因其带有褒义色彩。

- 可用于人物描写、事迹介绍或议论文中,增强语言感染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死而后已”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价值理念之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