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支付条例】《工资支付条例》是我国为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制定的重要法规。该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对工资的支付形式、支付时间、支付标准、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以下是对《工资支付条例》主要内容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便于理解和查阅。
一、工资支付条例主要
1. 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2. 工资定义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3. 支付时间
用人单位应按月支付工资,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应提前支付。工资支付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4. 工资支付方式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替代。用人单位应依法为劳动者开具工资支付凭证。
5.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 劳动者因工负伤、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用人单位应按相关规定支付工资。
- 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探亲假等期间,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工资。
6. 工资拖欠与克扣
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劳动者工资。如发生拖欠,劳动者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
7. 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工资支付条例》的行为,用人单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罚款、赔偿损失等。
二、工资支付条例核心内容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适用范围 | 适用于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 | 
| 工资定义 |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货币形式的劳动报酬 | 
| 支付时间 | 按月支付,遇节假日应提前支付,支付周期不超过一个月 | 
| 支付方式 | 必须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用实物或有价证券替代 | 
| 特殊情况工资支付 | 包括工伤、病假、婚丧假、探亲假等情形下仍需支付工资 | 
| 工资拖欠与克扣 | 禁止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依法维权 | 
| 法律责任 | 违反规定将面临行政处罚、赔偿等法律后果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工资支付条例》不仅明确了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还对劳动者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该条例,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