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认不讳在法律上叫什么意思】“供认不讳”是一个在法律语境中较为常见的表达,常用于刑事案件或调查过程中。它指的是当事人对自身所涉的违法行为、犯罪事实或相关问题,明确表示承认,并且没有隐瞒或辩解。这一行为在法律程序中具有重要意义,往往会影响案件的定性和量刑。
一、
“供认不讳”在法律上通常指当事人对自己所犯的罪行或相关事实进行明确承认,且无任何隐瞒或抵赖的行为。这种承认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有助于司法机关快速查明事实、提高办案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供认是否真实、自愿,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仍需进一步核实。
二、表格展示
| 概念 | 含义 | 法律意义 | 注意事项 |
| 供认不讳 | 当事人对自身行为或事实进行明确承认,无隐瞒或辩解 | 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可能影响案件定性与量刑 | 需确保供认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防止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 |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120条等 | 供认可作为证据使用,但不能单独定案 | 必须结合其他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 |
| 与“认罪认罚”的区别 | 供认不讳侧重于对事实的承认;认罪认罚则包含对罪名的认同及接受处罚 | 认罪认罚可获得从宽处理,供认不讳不一定有量刑优惠 | 需根据具体情节判断 |
| 常见场景 | 刑事案件中嫌疑人或被告人对犯罪事实的陈述 | 有助于司法机关快速结案 | 若供认后翻供,可能影响案件认定 |
三、结语
“供认不讳”虽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法律操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是当事人对自身行为的诚实交代,也是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重要参考。然而,法律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无论当事人是否供认,都应依法进行调查和审理,确保公正与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