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攴是什么意思】“攴”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属于会意字。它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击打、敲打”的意思,有时也引申为“鞭策、督促”。在现代汉语中,“攴”字较少单独使用,更多出现在一些古文或专业术语中。
一、
“攴”是汉字中的一个古字,结构上由“又”和“支”组成,表示用手击打的动作。在《说文解字》中,“攴”被解释为“小击也”,即轻微的打击动作。该字在古代多用于表示对人或物进行轻度的敲打或鞭策,如“攴责”、“攴教”等。
在现代汉语中,“攴”字不常见,主要出现在一些古籍、诗词或特定语境中。此外,在一些方言或书法作品中,也可能偶尔见到它的使用。
二、表格展示
汉字 | 攴 |
拼音 | pū |
部首 | 手部(或“又”部) |
笔画 | 7画 |
结构 | 左右结构(由“又”和“支”组成) |
本义 | 击打、敲打 |
引申义 | 鞭策、督促 |
使用频率 | 低(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
常见组合 | 攴责、攴教、攴击 |
说文解字 | “小击也” |
现代用法 | 多见于古文、诗词或书法作品 |
三、延伸说明
“攴”字虽然不常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仍能见到它的身影。例如在《诗经》《左传》等古籍中,常用来描述对人的训导或惩戒。此外,在一些传统武术或礼仪中,也有“攴”作为动作描写出现。
在书写时,“攴”字的笔顺较为简单,但需要注意左右结构的平衡与协调。由于其使用频率较低,许多现代人对其含义并不熟悉,因此在阅读古文时需要特别注意。
总之,“攴”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汉字,虽不常见,但其含义丰富,体现了古代汉语中对动作和行为的细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