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出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有礼、自我修养极高。这句话出自《易经·谦卦》。下面我们将从出处、含义、相关典故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出自《周易·谦卦》,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品德的重要表述。其中,“谦谦”表示谦虚有礼,“君子”指有德之人,“卑以自牧”则是指以谦卑的态度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美德:不骄不躁、谦逊自律,体现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修养境界。
在古代社会,这种品德被视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常被用于教育和道德规范中。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周易·谦卦》 |
原文 |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
含义 | 谦虚有礼的君子,以谦卑的态度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
作者 | 《周易》为周代卜辞与儒家经典结合而成,传统上认为由周文王所作。 |
使用背景 | 多用于形容有德之人的修养,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 |
文化影响 | 成为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广泛应用于文学、教育等领域。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赞美他人谦逊有礼,或自我勉励保持低调、勤修德行。 |
三、延伸理解
“卑以自牧”中的“牧”,原意是放牧牲畜,引申为管理、约束自己。因此,“卑以自牧”可以理解为以谦卑的态度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内敛而不张扬。
这一思想与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慎独”等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人格修养的高度追求。
四、结语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不仅是古人对理想人格的描述,更是对现代人修身养性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谦虚、自律、内省这些品质始终是值得推崇的。
通过了解这句话的出处与内涵,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