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做瓦全是什么意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和尊严而牺牲生命,也不愿为了保全性命而屈辱地活着。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气节、人格尊严的价值观。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宁为玉碎 | 愿意像美玉一样破碎,也不愿意像陶器一样完整但卑微地存在 |
不为瓦全 | 不愿为了保全自己而苟且偷生,失去人格和尊严 |
整体意思是:宁愿为正义、信念或尊严而死,也不愿为了生存而丧失人格和操守。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原文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这句话是北齐时期一位官员在面对权臣威胁时所言,表达了他不愿妥协、坚持原则的决心。
后来,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气节、忠诚、刚正不阿精神的象征。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说明 |
历史人物评价 | 如文天祥、岳飞等忠臣烈士,常被赞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文学作品 | 在小说、诗词中常用来刻画人物的高洁品格 |
现代语境 | 用于形容在面对压力、诱惑或困境时,依然坚守原则、不妥协的人 |
四、延伸理解
虽然“宁为玉碎”强调的是精神上的高贵,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理想化。因此,现代社会中也出现了对这一成语的不同解读,如:
- 正面解读:赞扬其坚定信念和人格尊严;
- 反面解读:认为可能忽视了生存智慧与现实考量。
五、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含义 | 宁愿为尊严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
出处 | 《北齐书·元景安传》 |
使用场景 | 表达气节、忠诚、刚正不阿的精神 |
现代意义 | 象征坚守原则,但也引发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
适用对象 | 忠臣、烈士、有骨气的人 |
这句成语不仅是一种人生选择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是非抉择时,应不忘初心,坚守内心的信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