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的原典故】“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逻辑命题,出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的《白马论》。这个命题看似荒谬,实则蕴含深刻的逻辑思辨,挑战了人们对于概念、分类和语言的理解方式。
公孙龙通过“白马非马”的论述,试图说明“白”与“马”是两个不同的属性,而“白马”则是两者的结合体,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白马”归入“马”的范畴。这一观点在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也对后世的逻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逻辑命题。其核心在于通过分析“白”与“马”之间的关系,指出“白马”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马”。该命题强调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主张对事物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区分。
虽然这一观点在现实中难以成立,但它在逻辑学和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人们对语言、概念和分类方法的深入思考。
表格:白马非马的典故概述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公孙龙《白马论》 |
提出者 | 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 |
核心观点 | “白马”不是“马”,因为“白”是颜色,“马”是种类,两者结合构成“白马”,不能直接归类为“马” |
逻辑目的 | 强调概念的独立性,探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
历史背景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逻辑思辨活跃 |
影响 | 对后世逻辑学、哲学产生启发,引发关于语言与概念的讨论 |
争议点 | 被认为过于抽象,不符合日常语言习惯,但具有理论价值 |
如需进一步探讨“白马非马”在现代逻辑中的意义或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对比,可继续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