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语录】“舍生取义”一词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表达了在生命与道义之间,若无法同时拥有,应当选择道义,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自古以来,“舍生取义”的精神被无数仁人志士所践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精神,以下是对“舍生取义”相关语录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出处、含义及代表人物。
一、
“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它强调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应以道义为重,不为私利或恐惧所动摇。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正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精神,如文天祥、岳飞、林则徐等,他们用生命书写了忠诚与信仰的篇章。
此外,这一理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成为激励人们坚守信念、勇于担当的重要思想资源。
二、相关语录汇总表
序号 | 语录内容 | 出处 | 含义说明 | 代表人物 |
1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 | 生命和道义都是人所追求的,但在不能两全时,应选择道义,即使牺牲生命。 | 孟子 |
2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表达宁死不屈、忠于国家的决心。 | 文天祥 |
3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石灰吟》 | 表示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持清白节操。 | 于谦 |
4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日知录》 | 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感,鼓励为正义而战。 | 顾炎武 |
5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诸葛亮《后出师表》 | 表现尽心尽力、至死方休的精神。 | 诸葛亮 |
6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北齐书·元景安传》 | 比喻宁愿壮烈牺牲,也不愿苟且偷生。 | 元景安(典故) |
7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植《白马篇》 | 表达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豪情。 | 曹植 |
8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滕文公下》 | 强调坚守气节,不为外力所动。 | 孟子 |
9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 范仲淹 |
10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孟子·公孙丑上》 | 表示即使面对强大阻力,也要坚持正义。 | 孟子 |
三、结语
“舍生取义”不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为正义、为国家而奋斗。在当今社会,虽然不再面临古代那样的生死抉择,但“舍生取义”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压力或挑战时,应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良知,做一个有担当、有原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