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二则意思】《古人谈读书二则》是古代文人关于读书方法、态度和意义的两篇短文,分别出自不同的作者,但都围绕“读书”这一主题展开。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学习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知识、修养和人生观的理解。以下是对这两则内容的总结与对比。
一、
第一则:《论语·为政》节选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危险。”
这句话强调了“学”与“思”的结合,认为读书必须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际。
第二则:《颜氏家训·勉学》节选
原文:“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吾见世中人士,读书未及百卷,遂以高人自居,此诚短乏,不足与言。”
意思:学习是为了增长见识。有些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长辈和同辈。我见过很多人,读的书不到百卷,就自命不凡,这确实是浅薄的表现,不足以与之谈论学问。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因读书而自满、骄傲的人,指出真正的学问应谦虚谨慎,不断追求进步。
二、对比分析表
项目 | 第一则(《论语·为政》) | 第二则(《颜氏家训·勉学》) |
出处 | 《论语·为政》 | 《颜氏家训·勉学》 |
核心观点 | 学与思结合 | 读书要谦虚,不可自满 |
强调内容 | 理解与实践的重要性 | 学习态度与做人修养 |
批评对象 | 只读书不思考的人 | 自满、轻视他人的读书人 |
作者 | 孔子 | 颜之推 |
写作目的 | 教导学习方法 | 告诫后人端正学习态度 |
三、总结
《古人谈读书二则》虽然篇幅简短,但内容深刻,分别从“学与思”的关系和“学与德”的关系两个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意义。第一则强调读书必须与思考结合,才能避免盲目和危险;第二则则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读书多就自高自大,应保持谦逊的态度。两者共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修身养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