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胫而走成语解释】“不胫而走”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消息、传闻、谣言等迅速传播,不受任何限制地广泛流传。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没有腿也能跑”,比喻事情发展得非常快,或者信息传播得非常迅速。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胫而走 |
拼音 | bù jìng ér zǒu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喧声大起,不胫而走。” |
字面意思 | 没有腿也能跑,比喻消息传播迅速 |
引申义 | 指消息、谣言、新闻等迅速传播,广为人知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状语 |
例句 |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小区。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不胫而走”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原文是:“喧声大起,不胫而走。”当时用来描述一种声音或消息在人群中迅速传播的情况。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引申为形容各种信息、传闻、新闻等迅速扩散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不胫而走”不仅用于描述负面的谣言传播,也可以用于正面的信息传播,如“好消息不胫而走”。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不要与“不翼而飞”混淆:
“不翼而飞”是指东西突然不见了,强调的是物品的消失;而“不胫而走”强调的是信息的快速传播。
2. 注意语境搭配:
“不胫而走”多用于描述消息、传闻、新闻等,不能用于描述人或物的移动。
3. 避免口语化使用:
虽然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但更常见于书面表达中。
四、总结
“不胫而走”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明确的成语,适用于描述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情况。了解其出处、含义和正确用法,有助于在写作或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