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相传意思是什么】“口耳相传”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信息、知识或故事通过口头方式一代代传递下去的过程。这个成语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原始性和非文字性,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信息交流方式。
一、
“口耳相传”字面意思是“用嘴说、用耳朵听”,引申为通过口头方式将信息、知识、文化等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再由后者继续传递下去。这种传播方式在文字尚未普及的古代社会尤为重要,是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传统技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宗教教义等内容的传承方式。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依靠书籍、文字或现代媒介进行传播。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口耳相传 |
拼音 | kǒu ěr xiāng chuán |
含义 | 通过口头方式将信息、知识、文化等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代代相传。 |
结构 | 联合式成语(“口”和“耳”并列,“传”为动词) |
出处 | 《论语·述而》:“子曰:‘吾与点也。’”(虽未直接出现,但后世多用于表达类似含义)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方式,也可用于形容谣言或未经证实的消息传播。 |
近义词 | 口传心授、薪火相传、言传身教 |
反义词 | 文字记载、书面传承、数字化传播 |
示例 | “许多古老的民间故事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 |
三、延伸理解
“口耳相传”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文字和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但“口耳相传”的精神依然存在,比如家庭中的家风传承、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授等。
同时,“口耳相传”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容易失真、缺乏系统性等。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结合“口耳相传”与“文字记录”、“教育体系”等方式,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与知识。
通过了解“口耳相传”的含义与应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信息的真实性和来源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