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世嫉俗什么意思】“愤世嫉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对世俗的虚伪、不公现象充满愤怒和鄙视。这个成语带有较强的主观情绪色彩,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愤世嫉俗 |
拼音 | fèn shì jí sú |
出处 | 出自《晋书·王导传》:“导虽居宰辅之重,未尝以物务经怀,惟雅好清淡,每与宾客言玄理,或讽咏诗赋,未尝以世务为意。”后人引申为“愤世嫉俗”。 |
含义 | 对社会现状和世俗风气表示强烈的不满和蔑视,带有消极和批判的情绪。 |
情感色彩 | 负面(多指消极、悲观的态度)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态度,也可用于描述文学作品中的角色。 |
二、常见用法举例
1. 人物描写:他从小便愤世嫉俗,对社会上的不公现象深恶痛绝。
2. 文学作品: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主人公,对现实充满怀疑和否定。
3. 日常表达: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失望,简直是愤世嫉俗的表现。
三、与类似词语的区别
成语 | 含义 | 与“愤世嫉俗”的区别 |
怨天尤人 | 把一切不如意归咎于命运或他人 | 更强调抱怨,而非对社会整体的批判 |
倒行逆施 | 行事违背常理,甚至对抗社会秩序 | 强调行为的反常,而非情绪上的不满 |
遗世独立 | 超脱世俗,不随波逐流 | 更偏向于超然,而非愤怒和蔑视 |
四、总结
“愤世嫉俗”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表达方式,通常用于描述对社会现状不满、对世俗风气反感的心理状态。虽然它反映了个体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但若过度使用,也可能显得消极和偏激。在实际生活中,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既保持批判精神,又不失建设性,才是更为健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