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放火得到受害人谅解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故意放火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通常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受害者对犯罪嫌疑人表示谅解,可能会对案件的处理产生一定影响。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故意放火得到受害人谅解的案例”总结。
一、案例概述
在多个实际判例中,被告人因故意放火行为被起诉,但最终因受害人的主动谅解而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这类案件虽然罕见,但在法律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案件编号 | 被告人姓名 | 犯罪行为 | 受害人情况 | 谅解方式 | 法律后果 |
| 2019-045 | 张某 | 故意放火致房屋损毁 | 房主李某受伤 | 李某出具书面谅解书 | 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
| 2020-112 | 王某 | 放火烧毁他人车辆 | 车主赵某未受伤 | 赵某当庭表示不追究 | 判处拘役6个月 |
| 2021-087 | 刘某 | 故意纵火引发火灾 | 无人员伤亡 | 受害人孙某接受赔偿并出具谅解 | 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
| 2022-156 | 陈某 | 放火焚烧自家仓库 | 未波及他人 | 家属出具谅解书 | 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
二、案例分析
1. 案件性质复杂
故意放火属于刑法第114条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具有高度危险性。即便有受害人谅解,法院仍需综合考虑社会危害性、是否造成严重后果等因素。
2. 受害人谅解的作用
在部分案件中,受害人出于情感、赔偿或其他原因,主动出具谅解书,这在量刑时可作为酌定情节,有助于减轻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3. 法律适用原则
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通常会遵循“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主观恶性较小、悔罪态度良好且取得受害人谅解的被告人,依法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结论
“故意放火得到受害人谅解的案例”虽不常见,但确实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人文关怀与灵活处理原则。这些案例表明,即使在严重刑事犯罪中,法律也并非完全冰冷无情,而是会在保障社会秩序的前提下,给予当事人一定的宽恕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谅解并不意味着免罪,而是作为量刑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法院在判决时仍需全面考量案件事实与社会影响,确保公正与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