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性贫血】儿童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营养性贫血,主要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该病在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及认知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一、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原因 | 简要说明 |
铁摄入不足 | 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豆类等 |
吸收障碍 | 胃肠功能紊乱、长期腹泻或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
生长发育需求增加 | 婴幼儿快速生长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大,容易出现相对不足 |
慢性失血 | 如消化道出血、寄生虫感染等 |
先天性铁储备不足 | 早产儿或母亲孕期缺铁,导致胎儿铁储备不足 |
二、常见症状
症状 | 描述 |
面色苍白 | 特别是口唇、指甲床等部位颜色变浅 |
易疲劳 | 活动后容易感到疲倦,精神不振 |
食欲减退 | 对食物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 |
注意力不集中 | 学习或玩耍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
免疫力下降 | 容易感冒或感染其他疾病 |
三、诊断方法
方法 | 说明 |
血常规检查 | 观察血红蛋白(Hb)水平是否低于正常值 |
血清铁蛋白检测 | 判断体内铁储存情况 |
红细胞压积(HCT) | 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 |
铁代谢相关指标 | 如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等 |
四、预防与治疗建议
措施 | 说明 |
均衡饮食 | 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蛋黄、绿叶蔬菜等 |
补充铁剂 |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避免过量 |
定期体检 | 儿童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
改善生活习惯 |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挑食偏食 |
预防寄生虫感染 | 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肠道寄生虫引起慢性失血 |
五、注意事项
- 铁剂应在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 避免与含钙或茶类饮品同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 若出现严重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结:
儿童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合理干预。家长应重视孩子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确保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