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怎么读】“纳谏”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政治语境中,意指接受臣子的劝告或建议。很多人在初次接触这个词时,可能会对它的发音和含义产生疑问。本文将从拼音、释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纳谏”由两个汉字组成:“纳”和“谏”。
- 纳:读音为 nà,意思是“接受、采纳”。
- 谏:读音为 jiàn,意思是“规劝、劝告”,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忠告。
合起来,“纳谏”指的是接受臣子或他人的劝告,是一种贤明君主应有的品质。这一概念在《战国策》《史记》等古籍中频繁出现,如“齐威王纳谏”、“唐太宗纳谏”等典故,都是历史上重视听取意见的典范。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词性 | 含义 | 用法举例 | 出处 |
纳谏 | nà jiàn | 动词 | 接受劝告 | 齐威王纳谏,使国家强盛 | 《战国策·齐策》 |
唐太宗纳谏,开创贞观之治 | 《旧唐书》 | ||||
大臣进言,君主纳谏,国泰民安 | —— |
三、常见问题解答
Q1:纳谏中的“纳”字怎么读?
A:读作 nà,第四声,与“那”同音。
Q2:谏的意思是什么?
A:“谏”是劝告、规劝的意思,常用于下对上的忠言。
Q3:纳谏是否只适用于古代?
A:虽然“纳谏”多见于古代文献,但其精神在现代管理、领导力等领域仍有重要价值,强调倾听他人意见、避免决策失误。
四、结语
“纳谏”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无论是古代帝王还是现代管理者,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了解“纳谏”的正确发音与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也对提升个人修养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