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既来之则安之的前一句是什么】“既来之,则安之”是一句出自《论语》的经典名言,常被用来表达面对现实、接受现状的态度。但许多人对它的出处和上下文并不清楚。本文将总结这句诗的来源,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原文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斗;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夫如是,故远怨,无恶于人。”
不过,这句话更常出现在《论语·阳货》中,原句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而“既来之,则安之”则更常见于后世引用,尤其是《孟子》中的类似表达。
实际上,“既来之,则安之”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为:“夫民,何以安之?曰:‘既来之,则安之。’”
因此,这句话的完整上下文应为:
> “夫民,何以安之?曰:‘既来之,则安之。’”
也就是说,“既来之,则安之”的前一句是“夫民,何以安之?”。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句子原文 | 既来之,则安之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下》 |
原文上下文 | 夫民,何以安之?曰:既来之,则安之。 |
意思 | 如果已经来了,就安心地对待它。表示接受现实、顺其自然的态度。 |
常见引用 | 常用于劝人面对困难时要冷静应对,不抱怨、不逃避。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安分守己”的思想,强调顺应天命、与人为善。 |
三、结语
“既来之,则安之”虽然常被误认为出自《论语》,但实际上更多见于《孟子》。了解它的真正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哲学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提醒我们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平和心态,积极应对,而不是一味抗拒或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