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意思】“目不窥园”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三年不窥园,其学甚专。”原意是说董仲舒读书非常专心,三年都不去看一眼花园,形容人专心致志、埋头苦学。现在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学习或工作非常专注,心无旁骛,不被外界干扰。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目不窥园 |
拼音 | mù bù kuī yuán |
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 |
释义 | 形容专心致志,不被外界干扰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学习或工作的专注状态 |
近义词 | 孜孜不倦、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
反义词 | 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分心走神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目不窥园”最早见于《汉书》,讲述的是西汉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故事。他为了潜心研究儒家经典,三年间没有走出书房,也不曾去观赏庭院中的花草,因此得名“目不窥园”。后人以此形容人读书认真、治学严谨,也常用来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专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不窥园”不再仅限于学术领域,也可以用于形容人在工作中投入全部精力,不为外物所动。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学习环境 | 他在图书馆里目不窥园,整整一天都没抬头看一眼窗外。 |
工作状态 |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目不窥园,连同事进来都没注意到。 |
鼓励他人 | 你这样目不窥园地学习,成绩一定会稳步提升。 |
四、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多用于描述人的专注状态,尤其适合形容学习、研究或工作时的投入。
2. 语气色彩:偏正面,带有褒义,强调专注和毅力。
3. 避免误用:不要用在形容“沉迷游戏”“过度劳累”等负面情境中,以免产生歧义。
五、总结
“目不窥园”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学问的尊重,也传递了专注与坚持的重要性。在现代生活中,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繁杂世界时,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