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理不胜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2025-07-26 21:03:34

问题描述:

理不胜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跪求万能的网友,帮我破局!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6 21:03:34

理不胜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理不胜词”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道理讲得再清楚,也比不上文辞的华美。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虽然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或者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超过逻辑论证。

一、成语出处

“理不胜词”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中。他在《答李翊书》中写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夫是之谓‘理不胜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气)不够深厚,那么即使他想表达的道理再深刻,也无法通过优美的文辞来充分表达。也就是说,道理不能胜过文辞的表达,即“理不胜词”。

二、成语含义

项目 内容
成语 理不胜词
拼音 lǐ bù shèng cí
出处 唐·韩愈《答李翊书》
含义 道理虽好,但表达方式不够好,无法打动人心;或指文辞华丽,但内容空洞。
用法 多用于批评文章或言辞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近义词 言过其实、华而不实
反义词 有理有据、言简意赅

三、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理不胜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文运动时期,当时文坛盛行骈文,讲究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泛。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应有思想内容,不应只追求辞藻的华丽。

因此,“理不胜词”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提醒人们不要只重视文辞,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与思想的价值。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理不胜词”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 批评某些文章或演讲内容空洞,只是堆砌辞藻;

- 强调在写作或表达中,内容与形式应并重;

- 用于学术或文学评论中,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理不胜词”出自唐代韩愈的《答李翊书》,原意是指道理无法胜过文辞的表达。该成语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醒人们在写作和表达时要兼顾思想深度与语言美感,避免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项目 内容
成语来源 韩愈《答李翊书》
含义 道理不如文辞动人
使用场合 批评文章或言辞空洞
现代意义 强调内容与形式并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理不胜词”在文学史上的演变,可参考唐宋散文的发展脉络及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学主张。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