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慄成语解释】“不寒而慄”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感到极度的恐惧或不安,即使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发冷和战栗。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形象的表达力,还富有文化内涵,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以及日常交流中。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寒而慄 |
拼音 | bù hán ér lì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子产曰:‘今郑国之民,其有不寒而慄者乎?’” |
释义 | 不因寒冷而发抖,形容内心极度恐惧或紧张,连身体都会产生反应。 |
近义词 | 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心惊胆战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从容不迫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
例句 | 他听到那个消息后,不寒而慄,浑身发抖。 |
二、成语解析
“不寒而慄”字面意思是“不因为寒冷而发抖”,但实际含义却与字面相反,是形容人在无风无雪的情况下,因内心恐惧而自然地感到发冷和战栗。这种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反应,使得该成语在文学描写中极具表现力。
从语言结构来看,“不寒而慄”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复合式成语。“不寒”表示外在环境并不寒冷;“而慄”则是指内在的心理反应,即颤抖、发冷。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成语的表现力。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应用举例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人物遭遇恐怖事件时的反应。 |
影视作品 | 电影中角色面对危险时的紧张表现。 |
日常口语 | 描述某事令人感到极度不安或害怕。 |
新闻报道 | 报道突发事件时,形容公众的情绪反应。 |
四、总结
“不寒而慄”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成语,能够准确表达人在极端情绪下的生理反应。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提升语言的感染力。
通过以上表格与文字的结合,可以清晰地理解“不寒而慄”的含义、用法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运用。